top of page

如何翻轉老年人生,學習優雅地生活

人生是在不停地成長、學習和適應生命轉變的過程。跟據埃里克森 (Erik Erikson) 社會心理發展理論,每個人生階段都有其獨特的挑戰。對於老年階段而言,在回顧及整合一生經驗的時候,會從衡量自己的價值而感到滿足或悵惘。


現在69歲的我,發覺這階段適應比以前的更困難更刺激,更要“dig deep”整合一生的經驗,盡可能來適應老年的轉變。因為身體機能在退化中,精力在減少下,以前是輕而易舉的事情,現在很多也不容易做到,所以要盡我所能,無論精神、心力、認知、經驗及財務等等問題,都要專心致意地面對。在有限的能力下而可以安穩地適應邁入老年的生活,所感到的快樂和滿足更是意想不到的興奮和刺激,似有想偷偷笑的感覺。原來老年人的生活,重點不在乎能力多少,而是抱着甚麼心態去面對糊塗的自己。能夠接受自己及愛自己,才能平靜地確知自己的能力,順着自己的能力去適應生活的轉變。由此而感悟這樣糊里糊塗的自己,分外沾沾自喜。


記得大約 5年前,我還以為身體如常的健康,怎料在一次動氣後,竟然一陣天旋地轉頭暈來襲,還有倆次經驗,突然片刻失去知覺身體便向後方傾倒,還好都是跌落在安全的地方上。“我問是否終於輪到我嗎?”輪到我面對老,病和死…還可能是孤獨的死去。即時感到有點心酸,惶惶不安,然而仍可立時定下來,提醒自己: “以往教病人怎樣面對病痛死亡,現在要把理論實踐開來”。隨即乖乖地讓自己的精神及身體放鬆安靜,用心想著怎樣讓自己的身心靈適應、連結及協調同步。我決定盡量不驚動親友,考驗一下自己,自己能不能面對,怎樣做到最好,可不可以平靜地,抱著“做了最壞的打算,希望做到最好”的原則,應該做的也適當地去嘗試,好好的活,好好地預備到臨終時候也能夠輕鬆安祥。


這幾年看了香港最好的西醫,有懷疑是輕微中風,但檢測不能證實,而且身體指標也一切正常。但暈眩和身體的不適似乎開始頻密和深化,有經驗的醫生指出運動太少(因為疫情和身體不適的關係,的確做少了運動),有位年青的醫生説是身體機能在老化,無藥可醫。其間我決定珍惜寶貴的時間和精力,去做我認為最珍貴的事。我去荔枝窩,一方面享受下大自然寧靜的生活,另外也嘗試尋夢,建立了「自在居。靜心園」,開始“體驗修靜@荔枝窩”,希望多些有緣人體驗修靜的感受。當然我已着手安排後事,但不忘練功,包括檢查自己的不足,盡量調整日常生活的紀律,再修正和放下執着,保持心境輕鬆愉快。雖然身心穩定多了,但暈眩和身體的不適似乎仍在深化中。


終於在今年三月見物理治療師,看頸椎的 X射線,看到 1,2,6,7 節扁平化了。原來從西醫角度我仍屬正常的老化,仍未需要深究,但已觸發了我懷疑身體有些毛病的警號。4天後無意中遇到舊同事,説正在看神奇的脊醫,是香港脊醫學會的始創人,已87歲。倆天後見到這位脊醫伯伯,他解釋我的最大問題,是薦椎 (scrum) 弱了,關節功能也不穩,引至雙腿和上身的問題。第二個大問題是頸椎C1 扭曲了,可能是我暈眩的 主因。他為我調整後,即時感到通暢。不過狀態不穩定,行動要小心,需要多些調整,讓身體穩固回復中正健康狀態。第一次調整後我回家途中已開始好倦,似做了大手術,第二天久不久便嘔,第三天便不停瀉,我想是排毒吧。奇怪我年青時呵嘔,好容易抽筋,是要依賴藥物治理的。今次獨自在家,不適也似正常,痛醒嘔的嘔,呵的呵,清潔好便扒回牀睡。幾天只是喝水,和吃了少量麵包,也沒有餓的感覺。突然反省到自己“如是”的活,“如是” 的不在意,沒有心理上的負擔 (驚恐,苦,怨,凄凉…) 和枷鎖,變得輕鬆自在,頓然感到開懷暢意,認為這些體驗肯定我找對了修練的方向,更鼓勵自己向這個簡樸直接的功法繼續鍛練。


過去的幾個月,脊醫幫助我調整脊骨,而自己則繼續修改壞習慣,鬆柔和專注的練功,漸漸筋骨酸痛都減少了。身體能不能維持良好狀態,可能有赖我能不能堅持,時時保持神清氣正,身心康泰。唯有繼續練功,在有限之年,盡己所能吧!


詠春 2023/06


ree

Comments


bottom of page